树 Tree 相关概念
- 父节点、子节点、兄弟节点、根节点、叶子节点(叶节点)
- 节点的高度(Height)
- 节点到叶子节点的最长路径(边数),从最底层开始计数,计数的起点是 0
- 树的高度 = 根节点的高度
- 节点的深度(Depth)
- 根节点到当前节点所经历的边的个数,从根节点开始度量,计数起点是 0
- 节点的层数(Level)
- 节点的深度 + 1
二叉树 Binary Tree
二叉树
- 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,分别是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
- 满二叉树
- 叶子节点全都在最底层,除了叶子节点之外,每个节点都有左右两个子节点
- 满二叉树的高度大约是 log2(n)
- 完全二叉树
- 叶子节点都在最底下两层,最后一层的叶子节点都靠左排列,并且除了最后一层,其他层的节点个数都要达到最大
- 完全二叉树的高度是 log2(n) 向下取整
- 存储二叉树
- 基于指针或引用的二叉链式存储法
- 每个节点有三个字段,分别存储数据、左右子节点的指针
- 基于数组的顺序存储法
- 根节点存储在下标为 1 的位置
- 若节点存储在数组中下标为 i 的位置,左子节点存储在下标 2 * i 的位置,右子节点存储在下标 2 * i + 1 的位置
- 基于指针或引用的二叉链式存储法
- 遍历二叉树
- 前序遍历
- 对于树中的任意节点,先打印这个节点,再打印它的左子树,最后打印它的右子树
- 中序遍历
- 对于树中的任意节点,先打印它的左子树,再打印它本身,最后打印它的右子树
- 后序遍历
- 对于树中的任意节点,先打印它的左子树,再打印它的右子树,最后打印它本身
- 递归公式
- 前序遍历的递推公式:preOrder(r) = print r->preOrder(r->left)->preOrder(r->right)
- 中序遍历的递推公式:inOrder(r) = inOrder(r->left)->print r->inOrder(r->right)
- 后序遍历的递推公式:postOrder(r) = postOrder(r->left)->postOrder(r->right)->print r
- 前序遍历
二叉查找树 / 二叉搜索树(Binary Search Tree)
- 前提是一颗完全二叉树 ,在树中的任意一个节点,其左子树中的每个节点的值,都小于这个节点的值,而右子树节点的值都大于这个节点的值
- 查找操作
- 先取根节点,如果等于要查找的数据,则返回,若查找的数据比根节点的值小,则在左子树中递归查找,若查找的数据比根节点的值大,则在右子树中递归查找
- 插入操作
- 如果要插入的数据比节点的数据大
- 节点的右子树为空,直接将新数据插入到右子节点的位置
- 节点的右子树不为空,继续递归遍历右子树
- 如果要插入的数据比节点的数据小
- 节点的左子树为空,直接将新数据插入到左子节点的位置
- 节点的左子树不为空,继续递归遍历左子树
- 如果要插入的数据比节点的数据大
- 删除操作
- 如果要删除的节点没有子节点
- 直接将父节点中指向要删除节点的指针置为 null
- 如果要删除的节点只有一个子节点(左子节点或右子节点)
- 更新父节点中指向要删除节点的指针,让它指向要删除节点的子节点
- 如果要删除的节点有两个子节点
- 找到这个节点的右子树中的最小节点,替换到要删除的节点上,删除这个最小节点
- 或者找到这个节点的左子树中的最大节点,替换到要删除的节点上
- 如果要删除的节点没有子节点
- 取巧的删除操作
- 单纯地将要删除的节点标记为“已删除”,没有真正地从树中将这个节点去掉,比较浪费内存空间
- 快速地查找最大节点和最小节点、前驱节点和后继节点
- 中序遍历二叉查找树,可以输出有序的数据序列,时间复杂度是 O(n)
- 时间复杂度跟树的高度成正比,也就是 O(height)
支持重复数据的二叉查找树
- 二叉查找树中的每个节点不仅仅存储一个数据,通过链表和支持动态扩容的数据等数据结构,把值相同的数据都存储在同一个节点上
- 二叉查找树中的每个节点只存储一个数据,插入相同值时,将要插入的数据放到这个节点的右子树,把这个新插入的数据当作是大于这个节点的值来处理
二叉查找树的优势(与散列表相比)
- 散列表中的数据是无序存储的,而二叉查找树的中序遍历可以在 O(n)的时间复杂度内,输入有序的数据
- 散列表扩容耗时多,而且遇到散列冲突时性能不稳定,平衡二叉查找树的性能稳定,时间复杂度为 O(logn)
- 由于哈希冲突,散列表的查找速度不一定比平衡二叉查找树的效率高
- 散列表的构造复杂,需要考虑到散列函数的设计、冲突解决办法、扩容、缩容等,而平衡二叉查找树只需要考虑平衡性的问题
- 为了避免过多的散列冲突,散列表装载因子不能过大,会浪费一定的存储空间
递归树
递归的思想是,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来求解,然后再将小问题分解为小小问题。这样一层一层地分解,直到问题的数据规模被分解得足够小,不用继续递归分解为止。如果把这个一层一层的分解过程画成图,它其实就是一棵树,这棵树就是递归树。
借助递归树分析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
-
分析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
- 假设每次分区后,两个分区的大小比例为 1 : k,递推公式可以写成 T(n)= T(n / 10)+ T(9n / 10)
- 每层分区操作所遍历的个数之和是 n(固定)
- 当分区不能均匀的一分为二时,递归树不是满二叉树,那么递归树的高度介于最短路径(每次都是 1 / 10)和最长路径(每次都是 9 / 10)之间,所以时间复杂度介于 nlog10(n)和 nlog9/10(n)之间,时间复杂度仍然是 O(nlog(n))
-
分析斐波那契数列的时间复杂度
- f(n) = f(n - 1) + f(n - 2),每次数据规模都是 -1 或者 -2,叶子结点的数据规模是 1 或者 2。
- 最长路径是 n(每次走 1 的数据),最短路径是 n / 2(每次走 2 的数据)
- 合并操作需要一次加法运算,第一层的时间消耗是 1,第二层是 2,第三层是 4。如果是最长路径,则总时间消耗是 1 + 2 + 4 + … + 2n + 1。如果是最短路径,则总消耗时间是 1 + 2 + … + 2n/2 + 1。
- 时间复杂度介于 O(2n)和 O(2n/2)之间
-
分析全排列的时间复杂度
- 把 n 个数据的所有排列都找出来,如果确定了最后一位数据,就变成了求解剩下 n - 1 个数据的排列问题。所以 n 个数据的排列问题,可以分解成 n 个 n - 1 个数据的排列的子问题。
- f(1,2,…n) = {最后一位是1, f(n-1)} + {最后一位是2, f(n-1)} +…+{最后一位是n, f(n-1)}。